搜尋結果 84 個
林本利 下頁
- 不限時間
- 最近 24 小時內
- 最近 1 星期
- 最近 1 個月
- 最近 1 年
- 自定範圍
確定
取消
去年恒指下挫15.5%,表現好過下挫19.5%的標普500指數。去年筆者的股票組合蝕約4%,跑贏恒指及標普500指數超過10%,亦跑贏所有MPF股票基金。今年1月已完全收復失地,最多賺超過10%;年初...
外圍股市突然急轉直下,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言論轉鷹,間接引發小型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美股及美國銀行股遭拋售。受壞消息拖累,恒指上周五(10日)創下今年收市新低,報1931...
苦等近3年,香港人終於可以回復疫情前的旅遊習慣,近日再傳來好消息,台灣將於2月20日起開放港澳人士自由行,當地更大部分地方不用戴口罩,大家可以盡情「除罩」享受旅遊。4月的復活節長假,大家又有多一個旅遊...
今年8月19日,內地智能手機生產商小米(01810)公布中期業績,純利大幅倒退95%,賺不足8億元人民幣。按非通用會計準則計算的經營利潤亦下挫60%。公司收入和智能手機出貨量都大跌兩成多,加上在印度的...
2022年已步入尾聲,對所有港人來說,今年絕對是波濤洶湧,而且是最難賺錢的一年。踏入2023年,中港兩地通關在即,美國加息步伐有望放慢,大家也期待將會是更好的一年。 今期《iMoney Focus》...
為探討本港數碼營銷相關的初創企業發展,今期《iMoney Focus》「封面故事」訪問了數碼港首席公眾使命官陳思源,分析近年本港數碼營銷以及初創企業的發展趨勢;以及兩間在數碼化浪潮底下誕生的初創企業O...
今年3月,美國聯儲局開始加息去對抗通脹,聯邦基金利率由0厘至0.25厘,大幅調升至現時3.75厘至4厘,估計未來幾次議息會議仍會加息。在聯滙制度下,香港即使面對經濟衰退,仍要跟隨美國加息。 在加息陰...
去年中政府進行「全港人口調查」,近月公布初步結果,我們可以從中評估香港的房屋需求及對樓市的啟示。去年中香港人口總數是741萬,較2019年中748萬下跌7萬人。到今年中再跌至729萬人,跌勢未止。20...
除了消費過度,借貸過度外,另一個投資理財的陷阱,就是追求急速發財,期望透過短炒賺取巨利,然後可以優哉悠哉地過活。 全職炒股負債纍纍 筆者認識一些人,透過全職工作累積一定資本,然後一面工作,一面炒股、...
2011年,筆者從理大退下來便開辦投資理財班,至今11年,其中一個原因是過去遇上很多理財不善的人。理財不善的結果不單只令自己要申請破產、債務重整,甚至鋌而走險,犯法入獄,還連累家人背負重債,要節衣縮食...
旅遊業為香港經濟4大支柱產業之一,更是港府重要稅收來源。然而,疫情封關近3年,本地不少經濟活動只能尋求「內循環」,加上更多人到郊外踏青,發展多年的生態遊又再被提起。 不過,大眾對生態旅遊都誤會是「環...
今年9月,政府將普通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合併,一對65歲或以上的夫婦,只要資產不多於568,000元,每月收入不多於15,810元,便符合資格申領長津,每人每月可得3,915元,夫婦二人合共可得7,83...
筆者之前在此專欄列出過去10年,30年及50年各種主要外幣的滙率,以及標準差,供讀者參考,方便趁低吸納。近日美滙指數升穿110點,歐元創20年新低,英鎊亦一度跌穿9算,現在入市已接近過去一段長時間的最...
持續逾兩年多的疫情下,市民減少外出、禁堂食,無數老店、小店及連鎖餐廳拉閘結業,不少陪伴港人多年的食肆也成回憶。 不過,疫市下卻有「勇士」選擇殺出重圍,跨界進軍餐飲業。在港屹立百年的中式老餅店恆香,公...
今年第二季以來,美國聯儲局開展加息周期,再遇上第5波疫情及移民潮,樓市氣氛急劇冰封。最近二手市場上劈價、蝕讓個案大增,賣家明顯處於下風,不少準買家也在猶豫應否趁機執平貨。對於未來樓市前景,專家又點睇?...
筆者股票投資策略十分簡單,長期持倉約佔七成,每年收息3厘至4厘,揀股跑贏恒指至少2至3%,每年已可跑贏恒指5至7%。餘下兩三成資金,每年嘗試低吸高沽,高沽又再低吸,估計又可多賺2至3%。上述投資策略,...
港股7月「反高潮」殺得不少人措手不及,上周五(29日)幾乎以全月最低位收市,恒指收報20156點,埋單累跌1,703點。無他,困擾大市的壞消息始終沒完沒了,雖然國內疫情轉趨穩定,卻又出現「爛尾樓斷貸」...
已有逾150年歷史的東華三院,是本港最具規模的慈善機構,每年無間斷舉行的籌款節目《歡樂滿東華》,陪伴不少港人成長。 Google香港 支援千青年修讀 東華的服務範圍遍及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受惠人...
每年4月,筆者會建議學生趁股市回升,減持手上股票套現,預留多些資金等「五窮六絕」月買股收息,期望七月或下半年股市回升,可以「財息兼收」。 今年3月15日恒指跌至18235點,筆者增持港股一成多至滿倉...
近年港股加入不少盈利欠奉,大而無當的中概股和科技股,抽走市場資金,估計未來港股表現仍然是有波幅無升幅,乏善足陳。有見及此,筆者自2020年3月趁美股暴挫時開始投資美股,在去年10月趁美股由高位下調,下...
去年12月,筆者預期今年美國聯儲局縮減買債,之後加息和縮表,全球股市將極為波動。當時恒指已跌至23000點水平,亦斷言「低處未算低」,因不知科技股何時見底(科指今年一度再跌四成),美團(03690)、...
筆者過去一直投資在港上市的股票,以收息為主,只有小量資金投入強積金,認購全球股票基金。到2019年8月,意識到政治因素將影響未來港股表現,有需要分散投資,建議學生減持港股,增持其他國家股票,特別是美股...
2021年強積金表現實在叫人失望,整體錄得-0.3%的回報(見表一),全年投資虧損為42億元,每名強積金成員平均虧損約800元。 事實上,虧損0.3%,或者800元只是平均數字,由於不同類型的基金表...
自從2018年1月恒指創出33484點歷史高位後,過去4年,港股表現極其不濟,遠遠落後於其他主要股票市場。特別是去年初恒指改革後,中概股及科技股泡沫隨即爆破,恒指在去年2月18日升至31183點後急跌...
由1997年至2021年中,總共有101萬個出租公屋、資助出售房屋和私樓落成(見附表),數字還未包括10萬個新型村屋單位(一層作一個單位)。1997年底至2021年中,全港人口由660萬增加至739萬...
前期提到2009年10月《施政報告》後,政府收緊2,000萬元豪宅按揭,並調高印花稅。之後逐步收緊樓按,最後1,000萬元以下物業都最多只能按六成,1,000萬元以上物業只可按五成,上限500萬元。隨...
筆者今期開始,分三期和讀者分析香港樓市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方向。今期首先回顧1997年回歸後,特區政府的房屋政策。 回歸前,香港樓價持續攀升,樓市泡沫化,1997年7月供樓負擔比率接近100%,即每月...
今個月的每月投資理財講座,筆者分析11間本地地產公司,以及5間內地房地產公司的財務資料,當中以恒大(03333)及新世界(00017)的債務最值得投資者留意。 恒大債務違約,公司陷於破產邊際,冰凍三...
自從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美國聯儲局推行量寬貨幣政策後,過去十多年香港息率一直處於極低水平。倘若退休人士倚靠銀行定存收息過活,肯定很快食清老本,不能安枕無憂。 即使有足夠資金認購10年期企業債券,...
美國聯儲局議息後宣布維持利率不變,表示最快在11月開始退出量寬政策(QE),縮減買債規模,明年中停止買債,之後才加息。 自從去年3月全球疫症大流行,美股4次熔斷,聯儲局推行無限量寬,筆者便參考金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