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研究中心

搜尋結果 145 個

不限時間


  • 不限時間
  • 最近 24 小時內
  • 最近 1 星期
  • 最近 1 個月
  • 最近 1 年
  • 自定範圍
  • -

    確定

    取消

香港長者人數政府統計處早前公布,本港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數,將從2019年的132萬(佔總人口18.4%),增加120萬至2039年的252萬(佔總人口33.3%),相較1999年至2019年期間新增...

16:31 2021/12/21
富達國際:退休風險不容忽視 四大事項須注意

海洋公園水上樂園上月正式開幕,令港島南區再次成為遊人焦點。其實南區還有不少好去處,卻因景點之間欠缺連繫,一直未能將遊人由海洋公園引導致其他景點,而旅客過於集中,也引起當區居民不便。 政府於上一份施政報...

2021/10/23
躍動港島南 「點綫面體」布局

隨着互聯網發展,電視媒體亦改朝換代。本港的傳統電視媒介為求生存,紛紛涉足網絡世界,並逐漸做出成績。到底傳統電視如何轉型?又利用甚麼策略來應對網絡媒體的衝擊? 跨媒體播放 雙綫發展搶客 OTT(Over...

2021/09/25
互聯網時代 傳統電視怎轉型?

全球因疫情而封關多時,可以預視,當旅遊活動重啟,各地將掀起一場激烈的旅客爭奪戰。香港要脫穎而出,便要贏在重啟前,其中一個策略是增添綫上旅遊的特色,吸引外地旅客參與,同時推廣本港的旅遊項目。 疫情癱瘓全...

2021/08/31
綫上特色導賞 贏在旅遊重啟前

甚易傳染的Delta變種病毒株在多國肆虐,香港要放寬入境限制,迎接全球旅客,恐怕遙遙無期。但即使世界各地恢復正常的出入境安排,疫情爆發前大量旅客闖入民生區,造成本港交通擠塞、環境衞生問題,引發居民反感...

2021/08/24
落實「地方營造」 迎社區深度遊浪潮

疫情重創本港經濟,惟一些以民生為主、別具特色的小店,不但生意不太受影響,甚至因租金下跌而逆市擴充。這令人想到,這類以居民為本的社區經濟,能否延伸至疫情之後? 以往追求人數、着重短期效益的大眾旅遊於本港...

2021/08/18
地方營造 發展可持續特色旅遊

等待多時,郵輪「公海遊」首航終於上月底如期出發,讓旅客和業界再次感受旅遊的「喜悅」。雖然疫情加上經濟下滑,郵輪遊的發展短期內亦會受限,惟待疫情過後經濟回穩,旅客需求相信將會觸底反彈。本港郵輪業怎樣才能...

2021/08/04
郵輪旅遊再起航 區域競合創機遇

香港中學文憑試不久前放榜,相信部分收到成績單的考生,現在仍為前路苦惱,例如擔心所報讀課程能否切合未來社會所需;其實同樣的問題,也適用於提供課程的院校。今天符合要求的技能,數年後可能已經過時,業界在瞬息...

2021/07/28
培育跨專業人才 迎旅遊策展時代

歐盟成員國之間近日終於恢復跨境旅遊,本港也正與不同地區商討重新通關。有本地旅遊業界預期,只要香港與內地通關,便能吸引內地旅客來港,振興經濟。 若能在有效抗疫的前提下恢復通關,固然值得慶賀,不過若以為冰...

2021/07/20
疫後旅業再出發 認清3個新常態

疫下全球旅遊業停擺,為提高本港旅遊業吸引力和競爭力,有智庫組織建議政府成立專責局打理旅遊事務,放棄「景點式」發展方針,改為大力推動社區深度遊,邀請居民擔任嚮導員介紹當地風情,增設「水上的士」路綫加強景...

2021/07/15
智經倡設文化旅遊局 統籌業界事務

疫下全球旅遊業停擺,為提高本港旅遊業吸引力和競爭力,有智庫組織建議政府成立專責局打理旅遊事務,放棄「景點式」發展方針,改以社區深度遊,邀請居民擔任嚮導員介紹當地風情,增設「水上的士」路線加強景點之間連...

00:00 2021/07/15
【提高競爭】智庫倡活化本地旅遊業 推大灣區導遊認可證、社區深度遊

智能科技普及,人們對人工智能(AI)已不感陌生。今年是AI確立為學科的65周年,人類在過去的13個5年,將愈來愈多的決策權交給AI,惟近年有例子顯示,一些政府應用AI時,對弱勢社群的生活構成災難。展望...

2021/07/06
AI應用須維護人權 秉持初衷

在1956年的夏天,美國一場大學研討會確立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為一門學科的地位,距今已有13個5年。在21世紀的今天,AI的應用已遍地開花,協助以至取...

2021/06/30
AI自主決策 助企業升級轉型

已完成接種兩劑疫苗的市民,最快7月底可參加郵輪公司復辦的公海遊,16歲以下兒童及身體狀況不適宜接種者可獲豁免。然而,有研究指出,兒童感染者病毒載量較成人高,一旦有染疫兒童避過檢測成功上船,後果不堪設想...

2021/06/23
公海遊復航 兒童免針恐成防疫缺口

本港經濟不景,庫房未來4年將連續錄得赤字,惟基建發展不能因此停步,政府必須思考如何開源,為工程籌集資金。近年數碼經濟發展蓬勃,與市民生活相關的數據有價有市,有外國學者因而提倡,各地政府可透過出售從營運...

2021/06/10
出售基建數據 可成港府新財源?

連接深圳的新界地區,成為了香港融入大灣區的關鍵地段。然而,在新界土地發展的過程中,丁屋政策帶來的規劃問題,或影響大灣區發展。如何維護原居民權益之餘,同時配合大灣區發展,值得深思。 新界與深圳相連,是香...

2021/05/19
灣區發展下 丁屋政策何去何從?

香港向來奉行低稅率及簡單稅制,以吸引外商來港發展。美國財長耶倫早前呼籲世界各國共同制定全球最低企業稅率,以結束國際上數十年來企業稅的逐底競爭。若其建議成事,會否削弱香港多年來的稅務優勢? 全球企業稅率...

2021/05/15
港須以明確稅制 應對全球最低稅率

近年一些出自數碼藝術家的作品,在經由「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簡稱NFT)認證後,備受炒家熱捧,甚至以天價成交。這些買家看中的,是NFT的獨特性。這股炒賣NFT的熱潮,已...

2021/05/01
NFT興起 創數碼資產交易新局面

消費者購買電器時,除了考慮品牌、產地、規格、價錢等,有時也會注意其省電程度。政府在2008年推行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下稱強制計劃),正好為消費者提供相關資訊。當局近日建議,將3類家居常用器具納入強...

2021/04/21
強制能源效益標籤 應涵蓋更多產品

買賣虛擬資產已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當一種新投資產品普及,樂觀看是代表「有錢齊齊搵」,卻也意味暴露於相關投資風險的階層更為廣泛。如何保障小投資者,值得關注。 虛擬資產的交易價格,可以在短時間內大幅上落,...

2021/03/31
投資手法層出不窮 金融教育可如何?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最吸引小市民的,莫過於向每名合資格市民派發5,000元電子消費券。由於香港從來沒有派發官方消費券的經驗,財爺此舉難免令人疑惑措施的經濟成效。鄰近的台灣在12年前,同樣因面對經濟衰退,而...

2021/03/24
台灣消費券經驗 對港有何啟示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宣布派發5,000元電子消費券,供市民在本地商戶及其網店購物。疫情加速人們將日常生活遷移至網上進行,不少傳統行業也加快數碼轉型,以迎合市民新消費模式及習慣;另一邊廂,政府持續增撥資源,...

2021/03/17
發展數碼經濟 資源需放對地方

本港失業率持續高企,為解失業人士的燃眉之急,各政黨、工會及社福機構早前建議政府推出臨時失業援助金。雖然政府拒絕有關建議,但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設立失業貸款,為失業人士提供多一個財政選項。兩者的分別...

2021/03/10
失業貸款外 應否設臨時援助金?

社交媒體日新月異,用戶「貪新厭舊」轉換平台的現象,有人稱為「社交移民」;但隨着社交媒體百花齊放,現時已甚少用戶會對單一平台「從一而終」,更多的是同時活躍於多個社交平台的「社交遊民」。 86%港人 使用...

2021/03/04
「社交遊民」 將如何改變社媒生態?

政府早前預計,最快本季可推出先導計劃,以預先公布的標準金額,計算重建老舊工廈的補地價水平,以便業界評估成本,促進工廈活化。要預計政府的如意算盤能否打響,我們不妨分析工廈業主在首兩期活化工廈計劃推出後的...

2021/02/27
投資活化工廈 業主兩大考量

迎接新歲,人們總盼望萬象更新。近10年來這個城市更新得最顯著的,工廠大廈定必榜上有名。政府早前指出,期望今年首季可推出先導計劃,以預先公布的標準金額,計算重建老舊工廈的補地價水平,以便業界評估成本,加...

2021/02/19
活化工廈 滿足不同土地需求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即將出爐,有學者及立法會議員建議提高股票印花稅稅率,以即時增加政府收入。到底甚麼是股票印花稅?調整有關稅項,會對香港帶來甚麼影響? 金融交易稅 被指是「雙刃劍」 股票印花稅是股票轉讓時...

2021/02/10
股票印花稅加與減 需留意潛在影響

政府公布積金局董事會多項人事變動。其中,現任主席黃友嘉即將卸任,將由前中大校長劉遵義妻子、畢馬威中國合夥人和香港區管理合夥人劉麥嘉軒接任主席一職,任命3月17日起生效,為期2年。 另外,積金局現任行政...

19:49 2021/02/04
【MPF】積金局董事會大執位 劉遵義妻劉麥嘉軒3月上任主席

香港股票市場去年首次公開招股(IPO)集資額有望創10年來的新高,但仍然痛失全球一哥地位,因為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國市場悄悄出現一股以「特殊目的併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

2021/01/27
美掀「造殼」上市熱 港宜先深入討論

香港推行STEM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培育多元人才,以應付未來社會整體發展所需。目前,STEM教育的內容會融入常規課程,但有關做法卻引起各種問題。其實在常規課程以外,設立專門學校培育創科人才,也是值得當局...

2021/01/15
從職業教育入手 為STEM教育尋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