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 下頁

搜尋結果 600 個

不限時間


  • 不限時間
  • 最近 24 小時內
  • 最近 1 星期
  • 最近 1 個月
  • 最近 1 年
  • 自定範圍
  • -

    確定

    取消

聯合醫院手術室一盞手術燈,今年2月突然從天花塌下,事後發現涉事承辦商Getinge半年內至少三度中標。醫管局昨日公布,已採取行動處分Getinge,包括暫停投標資格直至明年9月,並要求Getinge向...

2023/12/06
公院承辦商投標 引入新評分準則

瑪麗醫院1間內科病房出風槽今早(24日)突然冒出白煙及出現燒焦味,初步調查顯示,事件起因是剛於本月初更換的機房抽風機皮帶過熱所致。事發於今早約11時半,瑪麗醫院K座20樓一間內科病房出風槽突然冒出白煙...

21:06 2023/11/24
【醫院設備】瑪麗病房出風槽冒煙 月初更換抽風機皮帶疑過熱肇禍

醫院管理局公布,將於下周一(30日)起,在26間公立醫院進行病人經驗調查,了解住院病人接受治療的經歷、感受及對服務的意見。醫管局呼籲病人積極參與是次調查,指病人的意見有助醫管局未來規劃服務發展的方向和...

2023/10/25
26公院「病人經驗調查」 助規劃服務

醫管局昨宣布推出「中西醫協作—癌症治療先導項目」,提早在癌症積極治療階段為患者提供針灸服務,紓緩治療引發的常見副作用,如周圍神經麻痺等。項目屬自願性質,每次需付120元,本月已率先在瑪嘉烈醫院實施,現...

2023/09/27
癌患者提早針灸 紓治療副作用

醫管局今年推行「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醫管局主席范鴻齡透露,將安排本地西醫及中醫到內地醫院短期實習,讓交流變為雙向;同時局方也計劃大灣區醫院購買服務,惟認為需先落實醫療數據「過河」。 「大灣區醫療...

2023/09/22
擬安排中西醫 內地醫院短期實習

病人鄧桂思2017年在聯合醫院接受治療期間,疑因兩名醫生開漏藥致出現急性肝衰竭,兩度換肝後不治,涉事醫生早前獲撤銷誤殺罪。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指,涉事醫生可說是放下心頭大石,其他員工也鬆一口氣,重申對發...

2023/09/22
鄧桂思案汲教訓 改善診斷流程

公立醫院醫護流失率稍為回落,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昨出席醫管局大會後會見傳媒,指截至7月底,過去12個月全職醫生及護士的流失率為6.9%及10.3%,分別較4月底輕微下降0.2及0.6個百分點,醫護人手也錄...

2023/09/22
醫局流失率放緩 醫護錄淨增長

醫管局指大灣區醫生雖能獨立工作,惟部分介入性的醫療程序,例如支氣管內窺鏡檢查,則不能夠獨自進行。醫委會成員、執業律師林志釉向本報表示,大灣區醫生註冊後,理論上可進行其接受訓練科目的醫療程序,故相信是醫...

2023/09/20
部分介入性醫療程序 不獲獨自進行

醫管局「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推行近半年,現有10名來自廣東省三甲醫院的醫生於3個聯網工作,當局擬將計劃恒常化,並擴大人數、醫生參與的專科科目等。有來自廣東省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大灣區醫生表示,本...

2023/09/20
灣區醫生港工作 讚臨床管理堪學習

公立醫院放射師流失率一直高企。醫管局表示,目前有約987名放射師於公立醫院任職,今個年度的流失率為8%。當局決定於今明兩年重推海外培訓資助計劃,每年保送10名學生到英國兩間大學就讀放射診斷學學士課程,...

2023/09/13
醫管局年資助10人 赴英讀放射

醫管局昨公布,藥物送遞服務由今日起擴展至新界西醫院聯網,屆時所有聯網的專科門診(長洲醫院的專科門診除外)的合適病人,均可於診症後選擇送遞藥物到家中或指定本港地址,節省輪候取藥時間,送遞費用是按每張處方...

2023/08/28
專科門診送藥 今起擴至全港

【本報訊】醫管局推行專科門診藥物送遞服務,自3月至今,已為超過1,300名病人提供送藥到戶服務,大約9成為專科門診到診病人,其餘1成為遙距診症病人。 醫管局表示,尚未推行的新界西聯網專科門診,將會於下...

2023/08/25
專科門診送藥 下周擴至全港聯網

【本報訊】荷里活廣場兇案後,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就醫管局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訂立明確目標,屬緊急的第一優先個案輪候時間中位數不超過1星期,屬半緊急的第二優先個案則不超過4星期。 非緊急等5...

2023/08/02
精神科輪候時間惡化 兩聯網未達標

為挽留人手,醫管局去年推出員工置業貸款計劃,提供貸款及利息補貼助符合資格的員工置業。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昨指,至今接獲1,100名員工貸款申請,半數申請來自流失較多的職系,認為措施有效減低流失率。他透露,...

2023/06/30
醫局置業貸款1100申請 留人奏效

本港公立醫護流失率一直高企,醫管局馬不停蹄到海外搶人才。局方指早前的英國及澳洲之行,分別有59名醫生通過遴選程序、45人獲有條件聘書,其中英國的醫生將陸續加入醫療團隊。 本月推 冀年內至少10人加入 ...

2023/06/30
全球搶專科醫生 20專才擬來港

威爾斯親王醫院周二發生嚴重醫療事故。一名孕期不足28周的嬰兒出生一日後死亡,涉事嬰兒因先天性心臟問題須注射強心藥,並於新生兒深切治療部接受監察,惟醫護在凌晨3時增加藥物分量後,竟在50分鐘後儀器發出警...

2023/06/16
威院早產嬰疑「斷藥」亡 醫局致歉

本港每年都有市民食用野外採摘菇菌引致中毒個案,近年數字亦有所增加,部分菇菌如鵝膏菌更可引致肝衰竭。醫管局應用新技術,以基因排序分析有毒菇菌、植物樣本,有助在臨床上更清楚病人所中毒素,減省測試成本,同時...

2023/05/18
醫管局基因排序 分析毒菇助治療

醫管局昨頒發傑出員工及團隊獎,眾多得獎者中,伊利沙伯醫院憑營運首間公立醫院「醫院指揮中心」獲團隊獎。團隊利用病床及資源調配管理系統,成功令急症室病人入院平均輪候時間縮短,需輪候8小時「上房」的病人,更...

2023/05/17
伊院設指揮中心 縮短急症輪候「上房」

【本報訊】公立醫院長期面對人手流失問題。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昨表示,「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首批約80名醫護已經抵港,有信心計劃進一步擴大。廣東省衞生健康委主任朱宏指出,除了內地醫護來港,亦正積極籌劃本...

2023/05/17
醫局:灣區醫療人才交流 進一步擴大

港府求才若渴,昨大幅擴展「人才清單」近3倍,即時應用於3大入境計劃,有助快速填補大型基建、產業結構轉型的急切需要,但向受規管醫療專業全數開綠燈,更似是超前部署,對芸芸學子的生涯規劃,相信甚有影響。當局...

2023/05/17
廣引專才解近憂 本地培育除遠慮

【本報訊】近日新冠確診數字持續上升,醫管局傳染病中心醫務總監曾德賢昨表示,3月時新冠病人的入院個案只有20至30人,至本月初已升至每日超過300人,升幅超過20倍。當局承認,有新冠病人獲處方過期的輝瑞...

2023/05/13
處方過期新冠藥 醫局:有效期已延長

配合政府挽留人才方針,醫管局於去年底推出全新版本的員工置業貸款計劃,據悉計劃反應不俗,預計將於今年6月起陸續發出原則上批准書(AIP),市場預期可為樓市添加一批購買力,這個計劃的吸引力是甚麼呢?用家需...

2023/05/13
解構醫管局員工置業貸款

醫管局過去一年共20萬病人透過HA Go接受遙距診症服務,局方透露,正研究將遙距醫療服務擴展至18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兒童;同時會將服務範圍擴展至視像課堂,教導病人有關藥物的應用等,已在上月底在精神科門診...

2023/05/10
遙距醫療擬擴至兒童 視像課堂教用藥

【本報訊】醫務衞生局於疫情期間推出特別支援計劃,為居於大灣區、並於醫管局門診覆診的病人,提供受資助的跟進診症服務。局方表示,特別支援計劃已於昨日完結,今日起緊接推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

2023/05/10
支援港人灣區診金 僅需付百元人幣

醫管局分階段於各聯網專科門診,提供到診病人送藥服務。專科門診病人診症後,可以選擇以送遞方式領取藥物,5月15日率先於瑪麗醫院及將軍澳醫院試行,送藥服務每張處方劃一收費65元。 醫管局總藥劑師李成章表示...

2023/05/03
瑪麗將軍澳醫院專科 5‧15推送藥服務

【本報訊】醫管局昨日(28日)出版新一期《風險通報》季刊,揭露局方去年第四季,共呈報4宗醫療風險警示事件,包括3宗病人體內發現醫療殘留物個案,以及1宗自殺個案。 此外,報告亦揭露,醫管局曾調亂兩名病人...

2023/04/29
公院調亂 兩病人乳癌化驗報告

本港去年年初爆發第5波疫情,當時向中央提出請求於落馬洲興建中央援港應急醫院,於去年4月底完工交付,並於12月底移交至醫管局,唯一直空置至今。醫管局昨日公布,「河套區應急醫院」終於有新用途,已用作「日間...

2023/04/25
河套應急醫院 推放射診斷先導計劃

急症室近日輪候病人數目上升,周日更釀成不幸事件。58歲女病人因發燒及咳嗽,周六晚到東區醫院急症室求診,卻要通宵輪候12小時,於翌日中午始獲檢查,醫護人員相隔1小時打算再為病人進一步檢查,卻不見病人蹤影...

2023/04/19
候急症女病人亡 評「次緊急」輪候較長

83名「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的廣東省醫護人員昨抵港,包括70名護士、10名醫生及3名中醫師。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指,大灣區醫護來港是接受培訓,相信這班護士累積經驗,可與本地同事分享,又稱來港的醫護中英...

2023/04/18
灣區83醫護抵港 英招聘20人已簽約

本港的醫護荒問題迎來及時雨,約80名來港交流的廣東省醫護昨日抵埗,將在本港公立醫院服務,連同近期醫管局積極從海外挖角,相信有助暫時緩解燃眉之急。不過,本港公營醫療系統負荷過重,絕非單靠「外援」能解決,...

2023/04/18
多管齊下 新思維解醫療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