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下頁
共 438 個符合條件的搜尋結果

【本報訊】香港二戰遺迹多數由英軍建造,日軍佔少數。不過香港大學一個團隊發現,新界北區鹿頸山頭有14個日軍槍堡,應由1943至1944年建成,目前仍保存完好,建議列為法定古迹,加以保育。 港大建築學院...
【本報訊】位於西九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設有9個展館,2022年第三季開幕。故宮文物醫院院長宋紀蓉接受訪問時稱,北京故宮博物院將向本港提供文物逾800件,部分未試過對外展出,專家正在檢查文物狀況,再決定...

愛惜地球有限的天然資源,實踐綠色生活為世界潮流大趨勢,以永續發展作為生活目標,恪守「4R」的原則,包括減少使用(Reduce)、廢物利用(Reuse)、循環再造(Recycle)和替代使用(Repla...
去年底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有逾百年歷史的食水減壓缸,因水務署工程而曝光,社會要求保育相關建築。古物古蹟辦事處將建議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古物諮詢委員會下周四開會討論。 古諮會下周四討論 據古蹟辦提交的討...

今天說說人物,111年前今天,即1910年3月5日,一位中國人在日治台灣嘉義的鄉鎮出生,後來做了一件事,改變世界吃貨的習慣。他有份改良麵條製成現代化泡麵,或者叫即食麵,這個被喻為上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新冠疫下,走在街上見到最恐怖的事,莫過於身邊有人突然隨地吐痰,令人防不勝防,他們連紙巾包痰放進垃圾桶的簡單動作都不做。這個似乎與有沒有垃圾桶無關,反而和文化水平有關。疫情之下,應該重罰這種人。 說到...

昨天提到新冠疫下多人聚餐,分餐是防疫手段之一,防止飛沫交叉感染。說來奇妙,如今普遍採用分餐制,一人自己一碟的西方,在其文明發源中心羅馬一開始採用的其實是合餐,而今天喜歡熱鬧圍桌而食,一起舉筷夾餸的中國...
香港恒生大學文化及創意產業(榮譽)文學士課程學生,與美荷樓生活館合辦「AR!從前有個美荷樓」網上展覽,把創意設計及音效結合擴增實境(AR)技術,創作出一系列具有歷史元素及視覺效果的有趣作品,讓公眾猶如...

疫情持續,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不但叫停去年底實體工展會,甚至連今年1月新一屆會董會就職禮亦被迫延期舉行,但廠商會工作從未間斷,最近推出包括以工展會為主題的一系列企業紀念瓷碟,透過瓷碟上的插畫宣揚本地傳統...

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有逾百年歷史的食水減壓缸,去年底因水務署工程而曝光,本月11日將由古物諮詢委員會審議評級。有民間關注團體昨發表評估報告,認為主教山配水庫是本港唯一以花崗石柱、紅磚圓拱、混凝土桶形拱頂...

旅遊業受疫情重挫,復甦需時,政府研放寬本地遊旅行團「限聚令」,並再增撥逾7億元予旅發局重振旅遊業,以短中長期措施重振香港旅遊業。機管局亦擬在疫後透過抽獎形式,送50萬張機票予港人及旅客。 昨公布的新...

疫情下本港旅遊業停頓,本地郊遊成熱潮,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政府或恢復放寬本地遊旅行團的羣組聚集限制,每團維持上限30人;又預留1.7億元開展「鹽田梓藝術節」﹑「城市景昔」等本地文化、古蹟和創意旅...

舊式T字形路牌買少見少,銅鑼灣二級歷史建築聖保祿修院外那塊「棉花路」突然消失,網民廣為關注,路政署亦已報警。 facebook專頁香港慢遊和灣仔區議員楊雪盈前日先後發帖指,不少人告知修院外的棉花路T...

舊式T字形路牌買少見少,銅鑼灣二級歷史建築聖保祿修院外那塊「棉花路」突然消失,網民廣為關注,路政署亦已報警。 facebook專頁香港慢遊和灣仔區議員楊雪盈昨日先後發帖指,不少人告知修院外的棉花路T...

教育局今日(22日)向全港學校發出通函,邀請小學參加「華萃薪傳——第一屆全港小學中國歷史文化常識問答比賽」,以及邀請中學參加「傳承・想創——積極推廣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學校年度大獎」活動,以鼓勵學生加...
爆竹一聲除舊歲,燃點爆竹一直是華人民間傳統,相關習俗因何而來? 有說目的是驅魔避邪,傳說年獸會在每年除夕出沒,但牠怕紅色、火光和巨響,因此燃點炮仗便可嚇退年獸,久而久之便成為傳統習俗。現時香港明令嚴...

紐約地標華爾街銅牛(Charging Bull)的原創作者,意大利雕塑家莫迪卡(Arturo Di Modica)因病去世,終年80歲。新聞也報道了銅牛如何出現在紐約街頭,嚴格來說並非華爾街(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