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26 個
自然科學 下頁
- 不限時間
- 最近 24 小時內
- 最近 1 星期
- 最近 1 個月
- 最近 1 年
- 自定範圍
確定
取消
美國在核聚變技術取得突破,是近日國際上廣受關注的科學新聞,未知是否因為新聞業人士以文科背景為主,物理根基相對弱,不少相關的報道缺乏技術枝節,令公眾對事件難有透徹的了解。 美國能源部本周二作正...
數據分析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日前公布「2022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名單,其中本港院校中,以香港大學最多學者上榜,有38人,包括港大校長張翔、身兼政府專家顧問的港大...
不少港人到挪威等北歐國家旅行時,都會在當地觀看極光。有別平時看到的綠色極光,挪威近日曾短暫出現粉紅色極光。有挪威導遊表示,粉紅色極光僅維持了2分鐘。美國自然科學網站其後分析指,是因為太陽風暴導致地球磁...
美國史丹福大學公布最新的全球首2%科學家名單,香港教育大學今(18日)表示,該校共有34名學者上榜,涉及金融、教育、能源研究、環境科學等範疇,當中包括校長張仁良、學術及首席副校長李子建、副校長(研究與...
香港科學院與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首度聯合舉辦「香港論壇•科學建未來」,由多名科學家就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3個範疇演講,主講人士包括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中大醫學院副院長 (研...
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研製的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夸父一號」,周日(9日)上午7時43分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征二號丁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夸父一號」衛星順利進入太空「逐日」的預定軌道,發射任務...
2022年度諾貝爾獎按照慣例,率先揭曉生理學或醫學獎。今屆由瑞典遺傳學家帕布(Svante Pääbo)獨得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揚他在已滅絕的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方面的發現。他可獨享1,000萬瑞典克...
科學界最高殊榮諾貝爾獎頒發在即(10月3日至10日),熱門得獎名單中有多名華人科學家,包括奪得今年拉斯克醫學獎的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學臨床專家盧煜明,年度引文桂冠獎獲得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神經...
中秋節前夕,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周五(9日)聯合在北京發布嫦娥五號最新科學成果。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新礦物,並命名為「嫦娥石」。該礦物是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六種新礦物,中國也成為繼美國、前...
中國疾控中心今日下午召開幹部大會宣佈,沈洪兵任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黨委常委(兼),高福因年齡原因,不再擔任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黨委常委。 據中國工程院官網介紹,沈洪兵,58歲,流行病學家,江蘇省南通...
斥資96.6億美元的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去年12月升空,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今日(12日)公布由韋布太空望遠鏡拍下的首張照片,為目前為...
全城「尋龍熱」!香港科學館由今日(7月8日)開始舉行特別恐龍展覽,免費開放入場,參觀人士必須透過網上預約。科學館在社交平台指出,預約反應非常踴躍,但當中可能對預約參觀有不少疑問,因此提供多個資訊供市民...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暨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于君,獲得中國工程院第十四屆「光華工程科學獎」,表揚她在胃腸道腫瘤研究的成就及貢獻。此兩年一度的獎項被喻為中國工程科學技術及工程管理領域最高榮譽。 于...
工業發展急速,為自然界帶來無比壓力,因此不同團體和組織開始思考如何維持原有日常生活質素,同時也能有效保護大自然。英國初創企業Shellworks靠提取細菌中的物質,成功研發出新製作包裝的方法,有效減少...
隨人類過度開發和肆意破壞大自然,全球頻繁出現極端天氣。為緩減和預防天災對人類帶來的影響,除了要保護環境外,興建預測站,及早探測災害來臨而作好準備也十分重要。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 (NPL) 及其合作夥伴...
中國「巔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13名登山隊員周三(4日)全部登頂,並在珠穆朗瑪峰海拔超過8800米處成功架設氣像站,成為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動氣像觀測站。 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報道,今日凌晨3點,...
據Gulfnews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統計顯示,環保職位與其他行業工作薪酬比較,高約7%,顯示企業對環保職位需求擴大。報告又指,2021年整體環保能源投資總額達1.9萬億美元(約15萬億...
各地政府及企業大力推動環保政策,發展可持續及綠色經濟。據《Gulfnews》報告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統計顯示,環保職位與其他行業工作薪酬比較,高約7%,顯示企業對環保職位需求擴大。IMF...
香港中文大學領導的古生物學研究團隊最近分析了一種古代翼龍的化石鐳射螢光成像,發現其身體構造能夠讓牠們同時利用雙足和雙翼的力量飛離水面,像鴨子一樣在水面起飛,以擺脫水面張力的影響。這種與生俱來的天賦最早...
內地疫情持續,漫長封控令民怨四起,輿論爆發對於「動態清零」質疑聲。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本月前些時間在《國家科學評論》刊發英文社論文章,指出「動態清零」不能長期維持,中國需要重新開放,以使社會經濟發展正...
近年,澳洲森林頻頻出現大火,已殺死數以萬計的樹熊。澳洲紐卡素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科學家建議收集樹熊的精子,並建立生物實驗室,除了可以進行培育計劃(Breeding P...
中國周四(7日)早上7時47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三號03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該衛星主要用於獲取可靠、穩定的高解像度SAR圖像,為中國海洋開發、陸地環境資...
疫下困在家中,停課但學無限制。年僅12歲、就讀於宣道國際學校中學1年級的陳永治(Vinci),自去年10月底開始,在疫情期間決心於edX和Coursera等全球大學的網上課程平台,報讀自己喜愛的動物和...
第5波疫情下,本港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今年提早於3月放暑假。昂坪360宣布於3月下旬首辦2項綫上新意,為放暑假留家學童提供嶄新的網上體驗,分別是「綫上遊大澳」導賞團,以及「360小小工程師STEM直播工...
昂坪360一直與學童並肩而行,帶來與別不同的趣味學習旅途,為因疫情提早放暑假的留家學童提供嶄新的網上體驗!昂坪360特意於3月下旬首辦線上直播新意,首次聯同本地科學教育機構BIG BANG ACADE...
創科需要年輕人的參與,裘槎科學周每年均會邀請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科學團隊,為港人度身訂造一系列探索活動及科學表演等,鼓勵大眾學習科學並探索科學奧秘,同時讓科學家與年輕一代互動及連結,提高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由裘槎基金會、教育局及香港科學館聯合主辦的裘槎科學周今年以網上形式載譽歸來,匯集來自世界各地充滿熱情的科學團隊,裘槎科學周將於2022年3月23日至4月22日為小朋友提供各種具啟發性的活動,讓各位小小...
美國斯坦福大學早前公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2021」(World’s Top 2% Scientists)名單,其中本港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在呼吸學科的全球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二...
相傳愛迪生與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需要靈感時,他們都用睡覺的方式尋找靈感。近日巴黎腦研究院展開了一項研究,以探討背後的原理。結果顯示睡眠的確有助加強人們的創造力,以及對前後文的判斷,而當中又以在睡眠的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