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37 個
科學 下頁
- 不限時間
- 最近 24 小時內
- 最近 1 星期
- 最近 1 個月
- 最近 1 年
- 自定範圍
確定
取消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日前在新加坡公布了2020年「35歲以下創新者」亞太區名單,繼去年首度有香港代表入圍後,今年入圍的香港代表增至4名;香港為第2多入圍的地區,僅次新加坡。 港大及中大學者 研究範疇廣...
政府近年大力推行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惟PISA研究結果顯示港生科學能力表現跌,有學者認為與文憑試新學制理科生人數減有關,也有中學校長認為結果反映學生對科學重視下降,值得關注。 除S...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2018研究結果昨日出爐,香港15歲學生在閱讀及數學排名均由上屆第2位跌至第4位,科學則維持排第9位,但得分呈跌勢,三方面均落後於中國內地、新加坡及澳門。 港生近年在科...
科技應用於保險業發展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AXA安盛本月中於Microsoft香港數碼港辦公室舉辦首個健康數據創科黑客松「Hack For Health」,參加者運用數據及人工智能(AI)解決與健康...
帶電子產品出街,最怕突然無電,畫面漆黑一片。 中文大學剛研發出輕便裝置,可回收日常走路時膝頭的動能成為電力,用家幾不費吹灰之力,已可支持智能手環無間斷運作,或撥出緊急求救電話。 據悉,已有商企接洽應用...
押注人體發電潛力的科研近年湧現,只是普遍未臻成熟,電量太弱或器材太重。 器材太重 電量太弱 美國萊斯大學年中公布拖鞋加上石墨烯複合材料的設計,應用靜電背後的摩擦起電(Triboelectricity)...
到南極旅行不是夢!Airbnb近日推出南極科學考察之旅,實地調查南極是否存在微塑料污染,計劃招募5名義工免費遊南極4星期,毋須專業資格,只要有冒險精神及對環保有熱誠即可,有興趣的人可把握機會於10月8...
近年香港聚焦創科發展,培育年輕人成為科技人才。李嘉誠基金會與中文大學、理工大學、科技大學及香港大學合辦《科技未來》活動,贊助12名大學生於10月6至10日前往澳洲悉尼及阿德萊德,訪問參觀當地創新科技發...
集結中學生奇思妙想的聯校科學展,在本周一完結,當中中學生有不少原創設計及科創概念,例如取得計劃書第3名的「Let Me」,便是4位初中同學為視障人士去旅行設計的驗鈔機,作品已有公司洽商合作。而由中五同...
由沙田蘇浙公學4位中五學生設計的路路安「心」,是現場另一個特別的旅途作品,設計者老晋霆、黃義泓、曾樂瑤及周曉彤特別製作了一個模組,解釋他們的構思。 這個產品的概念是應用放在駕駛盤上的感應器,感應司機的...
亞馬遜森林大火已焚燒近一個月,令人憂慮,連荷里活影星里安納度狄卡比奧都在IG發文呼籲大眾關注。地球末日倒數中,宇宙會否有另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由英國BBC製作的《八大行星》將帶觀眾展開一趟太陽系之...
【本報訊】科大第9年舉辦百萬獎金創業大賽,而今年由研發可分析水果甜度的光譜感測器,及可檢測百種傳染病的快速診斷儀兩個團隊,奪得香港區金銀兩獎,除獲科學園科技企業家計劃贊助10萬元開展初創企業,9月亦會...
第30屆香港書展已在7月18日揭幕,今年主題是科幻及推理文學,相關名家作品相信不用多介紹。 開幕當日記者走訪多個書攤,挑選以下題材各異書籍,願諸君能從簡約舒適的排版設計中得到視覺享受之餘,也能從精神田...
最近天氣變化多端,時晴時雨,周末最好就是留在室內。香港科學館最近正舉辦「冬季冰運會」,參觀者可親身參與跳台滑雪、冰壺運動、花式滑冰和單板滑雪等運動項目,更可以認識這些運動背後的科學原理! 如果去年有觀...
有指學習STEM編寫程式的重要性,不下於學習語言及數學。不少中、小學校開始引入Scratch、mBot、Dash&Dot及Micro:bit等作為STEM編程工具,培養未來科技人才。科學園有香港初創賢...
美國能源部據報已經禁止其科學家和大多數承包商,參與中國和其他一些外國政府資助的人才招募計劃。此前,有美國科學家涉嫌在參與中國千人計劃上說謊被起訴。 《華爾街日報》報道說,從周一開始,能源部要求所有僱員...
《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近日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成人平均每年至少攝取5萬個塑膠微粒。研究又發現,如一年來只飲用樽裝水,可吞下13萬個塑膠微粒。研究人員指出,目前仍不確定塑膠粒會對健康構成甚麼危害,但就表...
為配合「香港博物館節2019」,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夥拍新加坡科學中心 (Science Centre Singapore) ,於下月6日舉辦只此一天的「...
講環保不止一條路,《進化島親子遊》帶觀眾跟着海洋生物學家Monty Halls一家四口到加拉巴哥群島,欣賞這個因達爾文《進化論》而聞名的太平洋小島的獨有動物,同時尋求保育環境的方法。 1835年,生物...
邵逸夫獎基金會今(21日)公布第16屆得獎名單,3個組別的得獎科學家分別為兩名美國學者和一名法國學者,其中獲得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的美國女學者研究,為哺乳動物基因編輯工作奠定理論基礎。 今屆生命科學與醫學...
英國《自然》雜誌15日指出,「嫦娥四號」團隊日前發現,在其著陸區的月壤物質中,橄欖石相對含量最高、低鈣輝石次之、僅含有很少量的高鈣輝石。研究相信,相關礦物組合或源於月幔的深部物質,並為月球岩漿海理論提...
教育局近年大力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不少提供STEM教育的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湧現。Cobo Academy亦在去年5月成立,創辦人Harris Chan直言創業契機是想實現夢想、挑戰自...
早前一張黑洞照片,引起大眾關注,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仍屬皮毛,甚至對自己居住之處亦所知不多。 由韋史密夫(Will Smith)主持的紀錄片《非凡地球》(One Strange Rock),將透過8位美國...
【本報訊】聯合國轄下科學組織發表評估報告指,包括動物和植物在內的全球100萬種生物正瀕臨滅絕,主因人類盲目追求經濟增長,高速破壞生態環境;組織呼籲全球政商界既得利益者拯救地球生態。 發表報告的組織為生...
科技改變生活,更可為病人帶來曙光。美國加州大學團隊研發出最新腦部機器的接口,可以將腦部訊息轉化為語音,可為中風或其他失去語言能力的病人帶來希望,讓他們表達心中所想。 科學家在一批志願者的腦部植入電極,...